齒槽塉保存術

【為什麼缺牙位置的骨頭凹進去了?】

 

拔牙後的齒槽骨會逐漸萎縮,牙肉也會慢慢變薄變少,使得齒槽塉外型尖銳狹窄。一般來說,這樣拔牙後的變化是在 6 個月到一年左右才會穩定下來。不做任何處置下,即使傷口癒合,損失的骨頭與牙肉不會再回復成拔牙前的樣子。

【齒槽塉萎縮,會怎樣嗎?】

 

缺牙的齒槽塉嚴重塌陷是許多牙科治療的不利因素。例如:植牙需要豐厚的齒槽骨來包覆整個植體,以維持牙周健康與美觀,植牙如果裸露在骨頭之外將導致植牙失敗。

牙橋中央缺牙的位置,如果齒槽骨塌陷,將導致橋體出現清潔死角,同時牙橋外型也變得扭曲不自然。活動假牙需要平整寬闊的齒槽塉來分擔支撐全口的咬合力,尖銳的齒槽塉、薄弱且緊縮的牙肉將導致活動假牙配戴不適。

因此,在拔牙前,我們應該考量往後齒槽塉可能萎縮的狀況,以及未來將面臨的牙科治療困難。

【為什麼有些人缺牙,齒槽塉也不太萎縮?】

 

根據研究,拔牙後的齒槽塉在三個月內將會萎縮原本寬度的三分之一,一年內將減損50%。因為骨頭結構與性質不同,其中吸收程度最多的是拔牙窩的頰側骨板。

但是,假如天生體質很優良,擁有大於 2mm厚度的頰側骨板,以及質地厚實的牙齦軟組織,將可以避免拔牙後的骨頭吸收。即拔即種的植牙方式就是源於這樣天生優良的齒槽骨條件。

然而,並不是每個人的天生條件都那麼優良,絕大多數東方人的頰側骨板厚度都是小於 1mm,甚至前牙的頰側骨幾乎不存在。因此臨床上很常見到拔牙後骨頭萎縮的狀況,卻很少見齒槽塉始終如一的天選之人。

【如何預防齒槽塉萎縮?】

 

拔牙後的癒合過程很特殊,經過研究,在拔牙當下填入骨粉,並且做好屏障隔絕外來細菌與上皮細胞侵入,可以有效地保留大部分的牙齦組織與齒槽塉外型,也就是“齒槽塉保存術”。

齒槽塉保存術有許多種作法與材料選擇,端看醫師評估該區域的實際狀況來建議,但基本原則大致相同:拔除患齒、窩洞清創、骨粉置入、再生膜或其他隔絕屏障材料覆蓋、縫合。

​ ​

【拔牙當下不處理,以後再弄可以嗎?】

 

拔牙傷口癒合有固定的時間與模式,當牙齒拔除超過 1~3 個月,頰側骨板已經開始萎縮吸收,牙齦上皮也已經緊縮貼合,就無法施作“齒槽塉保存術“,只能再度劃開拔牙窩,改為施行“引導骨再生術”,使得治療內容更加複雜、療程時間增加、術後不適更加明顯。

因此,就像平時做好水土保持來避免土石流,齒槽塉保存術的好處在於防患未然,以較少的療程和較少的術後不舒服,來有效減少未來牙科治療的難度以及手術次數。

  ​ ​